读《庄子》有感

更新时间:2024-07-29 15:32:16
读《庄子》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庄子》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庄子》有感1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脱于红尘之外看红尘。书卷之间盛满他的反弹与觉醒,黑暗中,无为亦无言。

人类生而平凡,何不从俗,去尝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的鹏,仿佛掌握了天地间最强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鹏徙于南冥,须借海运之机,季风之猛,方得扶摇而上。

故而,何不成为风,自随朝自随暮去,于婆娑烟波中,四海游走,无为,无言。

世间有许多事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不如无为,顺其自然。春去秋,冬暖夏凉,因而春种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风而飞,这等连鲲鹏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闽南一带台风袭击时,竹柏顺风折下腰,“俯首称臣”,虽弯不伤根;而坚硬笔直的松与芒果树,却因不愿弯腰而被连根拔起。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固然可贵,但于庞大的力量面前,这实在是一种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东西太多了,两只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丢了机心、成心与分别心,有所舍弃,能放得下,才能游刃人生。是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无为即是理智权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紧,溜得愈快,不如张开手掌,任它们缓缓溜去,留下少许堆积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为何梅不于暖春开花?春是一个舒适安逸的舞台,但春之后是酷热的夏与干燥的秋。梅放弃了春之舞的机会,选择了静静修养,于深冬饱含生息之时,绽颜一笑,傲然而立,旷世皆香。成与败,得与失,一念之间无绝对,该弃的、该留的皆为身外之物,且顺它而行,沿途采撷。

无为而治是乐观而快乐的本质,因为顺势而为才能无忧无己。“无”字的甲骨形似一个人手持鼓,一边敲击一边起舞,古义便是“学而知其乐”。因而庄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随自然的脚步,“以天为徒”,从平淡与寻常中探求道。为何孩童总是欢声笑颜,快乐无忧?不是因为那年纪没有悲伤的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及时把痛苦放开。孩童的眼永远是明澈的,他们没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没有驾驭别人的野心,亦没有对声名权势的热衷。而成人却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于尘世嚣嚣中,找不到片刻清闲快乐。这便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孩童之道吧,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方能知其乐,品其乐。

庄子梦靥中所幻想的巨鱼与巨鸟,尽管拥有强大,却没有无上的力量。却是无形无言的风,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庄子一辈子没有说过话。他在看,在听,在思考,云游在天地之间,以无言的姿态,抒写有言而不言的神韵。

读《庄子》有感2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 ……此处隐藏5676个字……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觉。萧纲《十空·如梦》诗说:“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乐否?这是个古往今来无从解释的命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上来看,这场交锋似乎是惠施占了上风,而庄周不过凭诡辩取胜。俗话说得好,此一时彼一时,带入这场漆园梦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过,回首那纷乱的世代,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凋零,漆园梦中的蝴蝶徐徐陨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无人结伴同游。天道有常,时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叹息。——究竟是庄周幸,还是蝴蝶幸?

没有说法,毕竟无人参透这大道。《齐物论》中有云:“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不正是印证了他那句“天地与我

读《庄子》有感13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观点。我认为在众多经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过于《庄子》。

《庄子》又称为《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 周,庄周被世人称为庄子。《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相传,书中内篇七篇为庄周本人所著, 而其余外篇十五篇与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后学所著。

内篇多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外篇则介绍庄子的事迹来反映他的观点,让他描述的思想 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细细读来,《庄子》并不像现代哲学教研书那样枯燥,反而十分有 趣。《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大量如鲲鹏、小若蜩之间的对比,写出心怀大地之人与鼠目寸 光之人的区别。而斥 那无知之言令人发笑。用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列子御风而行”来反衬出庄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遥的境界。即书中所言“至人、圣 人、神人”的境界。从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庄子对身体、精神,甚至某些更为玄妙状态下 的绝对自由的向往。读罢此篇,我突然发现,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十分缺乏对于这种自 由的追求思想。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对庄子追求极致自由的思想顿生敬意。

而庄子对于人类状态的思考,其角度更为精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在 《齐物论》中,写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的话。这种将人类与其 它物种相互交融,看成一体的想法确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直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在外篇《至乐》中写道:“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探望庄子, 想安慰他。但惠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看见悲伤的庄子,反而看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 一幕——庄子正在敲击盆大声唱歌。”故事有些夸张,但这正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他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人本是从天地间衍生而来的,而人死后不过是回归自 然天地,又为什么要为妻子的死而伤心呢?如此豁达,天地间唯此一人尔。

《庄子》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有趣的哲学书。

读《庄子》有感14

千古一逍遥——读《庄子》有感作文他们的光线辐射会让人的眼睛产生疲劳,长期与它们交手会使你的视力就会呈直线下降趋势;尽管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只见林则徐的塑像气宇轩昂地耸立在那里。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流中,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不被人类抛弃,才不会惨遭淘汰;

……

于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无为界。

意起思行,神游天地,无拘无束,你是人间逍遥的神!

然而,又有几人把你看的明?后世的学者,追不上逝去的风,只能握着卷卷残集,望文生义:

你,成了消极避世的人。

可笑,可笑他穿不过千古的时空,望不到你头上的天,踩不到你脚下的地,却偏又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后世的人用后世的思维观念,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可也知一时当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此"无为"非彼"无为",你的"无为"怎能用今世的"无为"来定论?

而你,却又穿越了千古,你的"无为",在那战乱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这不正与我们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我的解说是多余,你就是你!精神的巨子,心灵月亮的守护神,又怎会管他后人如何评论?

历史长河滚滚东逝,你在风尖浪口依旧高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试问,有此境者,当有几人?

千古一逍遥,你,庄子,当之无愧!

读《庄子》有感15

近读《庄子逍遥游》,有些感想。

在这部分的几篇文章中,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说人应当脱离外在束缚,让精神处于优游自在、毫无挂碍的境界(即他所说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庄子杜撰了“鲲鹏与小鸟”的故事做铺垫,来证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又在《限制与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荣子、列子的境界进行了比较(胜任一官之职而自以为了不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风而行犹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继而指出他认为最高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用“尧让天下许由不受”来说明“圣人无名”(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来说明“神人无功”,用“去除成见”的故事(惠子与庄子关于用大的对话)来说明“至人无己”。

那么,人真的能让精神脱离物质的束缚日达到逍遥之境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物质和精神相互依存,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不知道当庄子穷困潦倒之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他还能逍遥得起来吗?他的这种理论,只是一朵不结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对芸芸众生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在他看来,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观之,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一目了然。

无己、无功、无名之论,说穿了,是庄子消极遁世的一种借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众生疾苦的“不作为”行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就因为自己不愿意当那个漆园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让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吗?

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庄子。他为我们芸芸众生的人生修为指出了方向——尽量不要因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损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异化。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多少人因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气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胀,甚至铤而走险,锒铛入狱。这些年,许多官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

《读《庄子》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