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写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写作1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四、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五、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六、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七、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很多,但如下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概括醒目,耐人寻味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标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好坏。读后感更不例外。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标题平实客观,固定性强,当不论。主标题就不可小视了。
读后感的主标题应扣紧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话题,同时讲究语言的高度概括。这样,会使读者触题心惊,引人入胜,想探究竟。我曾经具体指导过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求学生提炼标题,力求题中见物,涉题有话。如许文凤同学的《爱,人类不可缺少的太阳——读〈守财奴〉有感》(此文发表于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书),杨红同学的《假如张海迪没有病残——读〈生命的支柱〉断想》(此文发表于《中学生写作报》),这两篇读后感,就体现了上述两种标题特点。前篇主标题用语概括凝练,运用比喻,明确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后篇主标题提出论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这个“眼睛”给文章打开了一个豁亮的窗口,为写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二、新颖独特,具体鲜明的角度
一篇好文章读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写作时,选好角度,特别重要。角度是发感的起点,是选材用据的规矩。确定角度的原则当是:不可过大,新颖独特,具体鲜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应针对性强,启发性强。最好是舍面选点,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报刊上时常出现的“反弹琵琶”,构思就很新颖,角度就很特别。角度好,会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读者看后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三、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发感
读后感是“读”与“感”的有机结合,“感”因“读”而发,“读”为“感”起点。总体来说,应轻“读”重“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不离文学作品本身,而读后感一旦角度确定,重在发感,原作品只是话题的依托。发感应从已确定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强的证据,抒发感受,评证观点。同时,发感应扣紧主题,切中要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反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可旁敲侧击,节外生枝,泛泛而论。选据以自身实践为重,以事实为重。标题和角度在发感时应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发感,给人以明晰的感受和有力的启发,引起读者共鸣。
另外,发感不必过多地涉及原文。切记原文只是发感的起点和比较物,而不是发感的对象,否则,会拖泥带水,效果不佳。
读后感写作2《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不由得喜欢上了。“我是一支……铅笔”,多么有趣的比喻。“写作”,是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呀!从题目就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丰富而有趣。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在前勒口处我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从中我了解到斯沃普老师是一名专门教孩子们写作的老师,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孩子,他精心设计了各种教学计划。而在斯沃普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手中的铅笔成为了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
什么方法如此神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后翻页。“序”记录了第一节写作课的一个片段,虽然简短,但是很有趣。面对孩子们畏惧写作的心理,斯沃普老师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们谈论,又以游戏的方式神秘地介绍写作的秘密,最后假扮自己是一名不会写作的学生运用写作的秘密进行写作。其中,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他不仅有肯定,也有否决。整个过程好像是做游戏一样好玩。斯沃普老师深谙孩子们的心理,他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消灭对于写作的畏惧感,如何激发和调动孩子们对于写作的兴趣。他就像是一位神奇而充满智慧的长者,面对茫然无措的孩子们,他不慌不忙地循循善诱。
……此处隐藏23849个字……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在听和说的切换中,训练了莫言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早期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奠定了通向文学殿堂之路的.基石。
这对习作教学有什么启示呢?“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四大支柱,语文的终极目标指向——写,而“听,说,读”是基础。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是打开写作之门的第二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听众。有人听,讲故事的人才有动力讲好故事。老师和家长无非是耐着性子,听孩子兴致勃勃地把故事讲完。
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同样写到母亲坐在月光下抱着我,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我相信,无论古今,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画面都会牢牢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铸成一生抹不掉的回忆。
想象力是灵魂
莫言说:“浮想联翩,类似精神错乱,把风牛马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一起融为一炉,汇成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这就是想象的简单公式和一般目的。”从小辍学的他其想象力为何如此丰沛?作者总结出两点,也就是大量的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和大自然的亲近。想象力是打开写作之门最重要的第三把钥匙。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成功的路径基本相同。莫言的成功有着鲜明的“特立独行”的特征。读完整本书,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非常熟悉的话——“风格即是人”。
读后感写作15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北师宸的《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本书虽然有职场工具书的嫌疑,但对于还没有入门的写作热爱者来说,本书通俗易懂,可以激励并支持我们坚持阅读和写作,值得一读。
本书用很长的篇幅来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写简历,也用了一些篇幅来高速我们如何写文案。
但是读完之后,映像最深刻的还是作者关于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坚持写作的方法。
1、弄清写作的目的
写作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收集素材、构思、修改。我们可能要耗费很长时间坐在书桌前,也可能会很长时间颗粒无收。因此,在写作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弄清写作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写给自己看,那我们大可不必用很多时间去研究写作技巧以及如何吸引读者等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并达到自我放松的目的就可以。
但如果我们想要通过写作去展现自己、赢得共鸣,甚至是想要通过写作变现,那就很有必要去思考更加具体的问题了。包括写作的方向、写作的时间安排、素材来源等问题。
村上春树为了写作,每天伏案五六个小时,每天输出4000字。就连村上春树那么厉害的作家都需要每天伏案那么久,这说明写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小白,就不要想着一步登天,随随便便用一两个小时写的文章就可以发表。我们这些小白,为了高质量的文章,伏案多久都不为过了。
长时间的写作和修改无疑是一件枯燥又无聊的事情。因此,为了我们能坚持下去,为了我们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少走弯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写作的目标。是否想通过写作变现?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者?想要写什么方面的内容?文字的读者是哪些人群?
其次,再去考虑该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方面,可以参照那些已经有所成就的作家的经验。毕竟写作的历史很长,现在走在写作道路上的人也很多。我们可以多看一看别人的写作经验,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2、1000字的输出就要有10万字的输入
作者在本书结尾的地方,用了一些篇幅来展示阅读的重要性。作者本人在写作之初,通过系统和阅读和仿写逐渐走上写作之路。对这段经历的描述,给了我一些方向上的启示。
相信很多人在年少时候,都有一个写作梦。可又有多少人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甚至当我们走上职场的时候,还常常会因为自己写作能力不足,而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升迁机会。我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词汇量不足、没有灵感、文笔太差等等,总结下来就变成了没有天赋。
但其实,写作并不是一件需要那么多天赋的事情。别人比我们更会写,只不过别人比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有更多地思考,有更多地练习。写作没有什么捷径,最佳的做法就是不断阅读、反复思考、坚持输出。
我们有很多方法来拓宽我们的视野。与不同的人交流,去不同的地方看看。最简单、最有效的还是坚持大量阅读。作者在书中提到,他曾为了写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而用40多个小时去阅读。从阅读中启发灵感,收集素材,学习文章结构等。
大量阅读确实是高质量输出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会写出多么有见解的文章,或者多么有深度的故事。
此外,阅读也不仅对作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非常成功的人在谈及秘诀时,也常常将阅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巴菲特会将80%的工作时间贡献给阅读;芒格也曾坦言“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都是每天阅读的人”,并表示自己和巴菲特的读书之多完全超乎别人的想象。
可见,无论是否想成为作家,阅读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牢固的.基石。
3、笔记整理
然而单单只是阅读,也很难将输入的信息内化成可以运用得素材。因此,在阅读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整理、总结。
书中曾提到李敖的笔记整理法。将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剪下来,整理在一起,并写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诚然在电子阅读普及的现在,整理笔记要轻松许多。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将电子化的信息打印出来、分类整理,方便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取用。
随着我们阅读量的增加,笔记肯定会越来越多。为了防止笔记太多而过于杂乱,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对笔记进行重新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笔记进行筛选,剔除无用的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将同类型的笔记放在相同的分类下面,方便需要的时候及时调用。
此外,笔记不仅可以是阅读时候碰上的闪光点,我们在交谈沟通时候遇到的精彩言论和灵感也需要被及时记录下来。它们随时可能会成为我们下一个写作的主题或文中的案例。
4、坚持练习
开始动笔写作其实不难,相信很多人都曾自己动笔写过自己的小说。但是最后能够成为小说家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写到一半就放弃了,甚至故事永远只有开头。
可见开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高中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做题的手感,我们需要每天都练习数学题目。哪怕时间再紧,我们每天至少都要写几道数学题。我想这个方法用在写作上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每天动笔写,哪怕每天只写50个字,也要保证每天的输出量。写得时间长了,写作自然会告诉你,你适合什么样的风格,还有什么样的缺陷,该怎么去弥补。
毕竟坚持比努力可怕。坚持练习写作,相信能坚持下来的我们,最终都会得到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