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

更新时间:2024-07-30 15:32:15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读后感1

我合上《史记·项羽本纪》,躺在床上回想项羽的一生,如此伟大豪情的英雄最后竟自刎乌江,是多么可惜啊!我闭上眼,不知不觉睡着了。

“哒哒哒”我的眼前突然变成了黄沙一片的战场,耳边响起马蹄声与战士们的呼声,我低下头,发现自己身披铠甲手握长剑,“你怎么不和其他战士一起奋勇杀敌?”我转头,看见一匹乌黑发亮的战马,唯有蹄子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发,马上的人有一双重瞳,盯着前方战场,我愣了愣,这不是《史记》中描写的项羽吗?

我再眺望远方,那是秦军的服饰,这难道是巨鹿之战?“将军,现今是何日历?”“公元前207年。”我果然没有猜错。我抬起头看向马上的人,笑了笑说“我赌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所以我不需要去战场杀敌,只需要等待秦国的投降,接收秦国的俘虏。”项羽似乎听见了巨大的惊喜,望着我“你这话从何而来?我们的人比秦国少太多了。”我也不再说话,只是点了点远方,让项羽看着战场。

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一片狼藉。“冲啊!”前方战士举着剑直冲秦国军营,砍下敌方将领的头颅,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我猜的没错吧,吉人自有天相,将军勇,士兵便勇。”项羽低下头轻笑,那一双重瞳越发明亮,看着远方秦国的旗帜倒下,换上自己的旗帜,哈哈大笑。

“你看着年纪不大,见识倒是多,但愿你的话能一直是我们胜利下去,等会的庆功宴你一定要好好与我喝两杯。”项羽骑着马笑着向前冲去,和战士们一起收归战俘。

我看着渐渐远去的项羽,希望他一直能如现在一般恣意。

耳边又传来溪水声,我回首,项羽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的鬓微白,但手中仍握长剑,“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大喊一声,身边剩下的几个士兵都掩面而泣,我走到项羽身边,想要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看见了我,“你来啦,我等你好久了,我项羽这一生纵情恣意,每每想到你曾说过将军勇士兵便勇,便觉豪气万丈。但是现在,我战不动了。”

项羽微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读出了他语中的无限沧桑,项羽的重瞳已不再精光闪闪,换上了落寞与后悔。

我没有阻止项羽的自杀,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保留尊严最后的方法。

我突然睁开眼,四顾周围,还是我的房间,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关于项羽的梦。

史记读后感2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样样精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把各国的兴衰都展现出来,让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仅这样,里面的人物刻画看得栩栩如生,让我知道每个人的谋略,每个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没看之前觉得秦朝不是很强大吗?它把另外几个国家全都统一了呀。势力不够大吗?看完后我知道了,这个秦王赢政小时候因他爸爸成了赵国的人质,所以在赵国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的城府渐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记仇。暴躁。在还未统一六国时他有励精图治的目标,可是统一后不久,秦始皇就开始放纵自己了,不再像原来那样努力而是甩了手,原来百姓们还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钱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宫,百姓生活开始艰难起来了,可是正在享乐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地来临依旧如此,并且脾气非常暴躁,一不顺心就残杀百姓。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告诉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发奋图强吗?要想让自己国家长久,一定要爱戴自己的臣民呀!”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刘邦为人很好很宽厚,喜欢结交好朋友,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会以礼相待。而项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爱交朋友,很阴险脾气也挺暴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因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刘邦由于他的性格和举止赢得了别人的爱戴,大家都追随着他。用现代话说“人缘好”。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忘恩负义的。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的妻子吕后心狠手辣,皇上渐渐没有喜欢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远了,刘邦像把戚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吕后并没让戚夫人得到利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已经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吕后并没有放过母子俩,并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双耳双眼,放在坛子里丢在猪圈里,这简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别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会有报应的。

史记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对待别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别人等等。

史记读后感3

中国历史上每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全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风次想血贱墙头,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的画卷,两千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轻松幽黑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有《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记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怎么样的重要启示呢?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丰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史记读后感4

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后人,号称“兵学亚圣”,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他的一生命运坎坷,由于自己的才华被同门师兄弟庞涓所嫉妒,被庞涓陷害挖掉膝盖骨,失去了双脚。我想,此时的孙膑除了身体的疼痛,更严重的是心灵的创伤。但是一个无法站立的人,却能够在战场上指挥亿万大军,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依靠的是他坚强的毅力和足智多谋的才华。

在这篇故事中,让我领略 ……此处隐藏5988个字……一使而五国变”的大气;曾点“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散淡;宰予“三年之丧不亦久乎”的愚钝;司马牛“斯可谓之仁乎?斯可谓之君子乎”的执拗!《史记》第一次完整记述孔子的生平事迹,系统梳理众弟子的师承源流,对于后世诸儒,深刻理解孔子及思想居功至伟!

商君列传:相对于后世众多变法人亡政息或中途夭折的结局,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在战国这个大争的时代,他通过铁血政令和铁腕执行,使秦国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军事机器,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坚实基础!

商鞅本身则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客观因素,先是在嫉贤妒能的公叔痤手下长期雪藏;以贵族身份不得已通过宦官景监引荐才得以出仕;怀揣帝道、王道、霸道,三易其稿才摸透秦孝公的用意;不惜得罪太子等宗室贵戚,陷自身极度危险之中以成投名状!主观因素则是性格上刻薄少恩,冷酷无情,政治上贪位贪名,排斥异己,生活上奢侈铺陈,膨胀越礼!最后作法自毙也是应有之义了!

不过商鞅更深层的悲剧在于,他不过是秦孝公统治国家的工具和棋子而已,他所坚定推行的制度,他自身也逃不出请君入瓮的宿命!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一整本书其实当数三皇五帝篇目最为无趣,尽数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轻声叙述着那距今实在太过久远的远古时期,讲中华大地最初的故事。没有太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侠客豪情也没有英雄悲歌。然而翻开舜的故事,读来却实在令人心生慨叹。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百善孝为先这样从古流传至今的句子,中华文化传承上千年,孝之一字从来都是时间长河里艰难前行的人必坚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当是家人相处时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过父不慈子当不当仍做孝子。

幼年丧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却是那个凶顽的盲眼父亲,偏这样的父亲极其宠爱续娶的后妻与狂傲暴戾的小儿子。于是这个孩子被迫早熟,年纪尚幼便一个人去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日常用具,在负夏经商,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劳作从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他却从未对家人的偏心而抱怨,从来都抱有赤诚之心宽容待人。可即使如此,总还有人容不下他。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什么会有父亲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杀死自己的儿子?火烧粮仓、活埋地下,无所不用其极。行凶者甚至在意识到他们杀死了舜后,骄傲的说自己是主谋。可是舜啊,他实在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亲与兄弟一门心思置他于死地只为得到他的粮仓和妻子,偏还在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后,对他们更好了。为什么行凶者没有意识到呢?没有意识到舜之所以拥有粮仓与妻子,拥有他们没有却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为他传至远方的孝名。

犹记得曾经看过的动画,主角便是舜,画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里只穿着件单薄破旧的外衣,而歪在家里塌上的象,身上是崭新的棉衣。舜带着空篮子回到家里,盲眼的父亲以为舜穿着新棉衣还偷懒,找来木棍便要抽他,偏这实诚孩子一动不动任他打。木棍抽开本就极其单薄的布料,露出内里的干枯木叶,孩子的背上许是已经青一块紫一块了,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红着眼眶跪在雪地里。

画面定格在我脑海里,我思量许久许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为家人险些丧命,这些他为什么从未怨恨过。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总是怀有大仁大爱罢。

史记读后感14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合上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讲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掠夺美女,根本无心管理朝政。大臣将漂亮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从没露出一丝笑容。幽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马屁鬼,出了个馊主意:让幽王把娘娘带上骊山玩几天,到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诸侯都来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诸侯们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赶来。可大家赶到镐京,才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褒姒见大家乱哄哄地白忙了一场,果然觉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镐京。幽王赶紧派人点燃烽火向四方诸侯求救,但这次大家以为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都不相信。于是,犬戎大队人马抢走美女和许多金银珠宝,才退兵回去。结果损失惨重,幽王也被杀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幽王深深叹了一口气。我突然想起了《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样先是撒谎说危险来了,惹得边上的人们都带着道具前来相救,最后才发现白来一场。到危险真正来临时,人们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还赔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撒谎了,那么你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诚信。如果你想讲诚信丢失,只需随便撒个谎,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当你后悔时,试图挽回这一切时,就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丢失之时,转眼间就能做到;挽回之时,却要花个十年八年时间来获得它。如果丢失了诚信,在生活做许多事都不能如愿以偿。你到邻家小店去买东西,别人不会赊账给你;你到别人家做客,别人会时时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时,别人指指点点议论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身之本。让诚信之花处处开放,世界变得更美好!

史记读后感15

翻开史记,我们能看到从黄帝时代至西汉初年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领略司马迁卓绝的智慧,惊人的毅力。那些帝王诸侯,文人骚客,像过客一般,在历史这条源源不断的长河里,留下了自己创造的精彩时刻。

司马迁出生于宦官世家,爷爷与父亲都为史官,自幼受到他们的熏陶,自己最后也成为一名史官。也因此有了后来流芳百世的佳作《史记》。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君王的言行,加以整理,最后整理记载史书里,所议论读后感,那是必要说记载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篇本纪和围绕帝王生活的表。在本纪中司马迁用客观理性以及正直的态度去记述了百余位皇帝的兴废成败。

首先他便控诉了夏,商纣等无德暴君,并对尧舜禹等圣明君主进行了赞扬。读完这部分我体会到司马迁以为治理国家应以仁德来治,让百姓充满仁爱,相互信任,和谐美好的生活。他还引用了孔子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就是想表明,施政人应怀善,以德服民,而不应用酷刑来欺压百姓。

史记之中记述的帝王有上百位,其中是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汉文帝--刘恒。他是司马迁心中最接近德政服人的明君。而汉文帝给我塑造的形象是以德服民,重视民心所向,体恤天下苍生百姓,谦虚。而最让我深刻的是他时常诏就让我来说他的光荣事迹,据史记记载元后六年,天下大旱,多地又遭遇蝗虫灾害,粮食颗粒无收。他立即颁发诏令减免百姓粮食上供,并且还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汉文帝刚即位,就下诏取消了连坐法和诽谤罪,使百姓们大胆的张开嘴双花,重获言论自由,不必在每天担心说错话而入狱。因内刑太过残忍,他亦将其取消。汉文帝每遇天灾,都会先诏罪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在他即位的二十多年间从未修过皇宫内院,连修建陵寝都是依山而建,尽量节省民力,下葬品也多为陶瓷。

史记,被鲁迅称为“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写书目的就是探索治国之道。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统治史,更是一部为厚实帝王统治提供资料的教科书。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