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让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他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要有个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另外,教师还应兼具有真善美的人类精神气质。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在教学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真善美吸引学生,不逃避带有人性的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此外,他还提到了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给我的感觉是前五条建议,从整体上对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给了一些大面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分析。通过读书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学生爱上了你这一门学科,学生的天赋才能得到发展,他们才有兴趣学,才有可能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时候面对这些难题不知所措,通过拜读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使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的确是经常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 ……此处隐藏5923个字……个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建议: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不仅仅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素养,也是教育最需要的力量。
通过各个专题的学习,我懂得了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不放大他们的缺点,换一种视角看待他们的不足,尽量发掘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脚踏实地办实事;教育他们不为困难找借口,也要抛弃不必要的抱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欣赏身边同学的良好品德。而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才是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在学校中,要懂得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分享教学的快乐;碰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向资深教师请教,更要在反思中成长。将耐心加长,善待学生;给信心加量,充实自己。
本书读完,我备受启发。在以后,坚决不做生活中的懒人,工作中的闲人。努力规划好教师职业生涯,做一名有思想,有态度,有抱负的人民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愿意学习,爱学习,必须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那么如何使每一位孩子爱学习,愿意好好学习呢?
我想,我觉得首先从教师自己入手,抓住课堂40分钟,教学设计过程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新颖的情境导入,精彩的教学环节,给学生留一定的悬念和思考空间等等。但有时候对后进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43条建议时,我眼前一亮,心里又萌发出新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
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
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3、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才能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种幸福,带领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练。让火花有一天能变成火焰,孩子能产生独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学校里变的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