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精】

更新时间:2024-06-13 06:5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1

绚烂璀璨的元宵节紧随着除夕结束的脚步到来了,我的家乡是上海,一个繁华至极而又人人忙碌的都市,但在元宵节那天,却别有一番风景,我始终忘不了那每年元宵节看到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忘不了明亮宛若星辰般的花灯。

黄昏之时,丝丝缕缕的云霞带来了夕阳,太阳徐徐落下,在天边渲染出粉紫交融的霞光,染了半边天。道路上尽显一派繁忙之景。我们家也如约而至,来到了每年必来的豫园灯会。人流不断地涌动,仿佛吞噬了整座豫园,但依旧能看到花灯那柔和而又炽热的光芒,聚集在一起,照亮了半个城。一路上推推挤挤地好不容易进了豫园,才见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挂着花灯无数,柔美绚烂的灯光照亮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眼花缭乱之际也满是欣喜。还记得小时候赏灯时的懵懵懂懂,只觉花灯散发的光芒,和上面描绘的图案是如此的美丽生动,内心也不禁流露出欢喜,哀求着妈妈一个个都买下来。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一番绚丽之景,正应苏味道笔下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般昌盛璀璨,而那花灯的光芒也照亮了我的内心与希望。每当花灯初上之时,众人眼中便是欣喜和希望之情,我便闭眼祈福,期盼来年幸福美满,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睁开双眼,便见万千灯火挤满了整个豫园,灯火明亮映衬着繁华昌盛的街道和驻足观赏的人流,温暖而又璀璨。元宵节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制成兔子样,栩栩如生的雕刻,白色的皮肤上细致地刻上皮毛,放上柔和的白灯,孩童们爱不释手地抱着,捧着,拖着……;有的是六边形的,在亚麻布上描摹上优美婉转的景色亦或是古时候传说中的片段,点上黄灯,别有一番风味;更有的是一条大龙盘旋在九曲桥下,一片片的鳞片映衬着湖水的清澈与波光粼粼,闪现出蓝紫色的光芒,精致而又独特的景色引来了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登上九曲桥,驻足观看,留下美好瞬间。逛到那里都是华灯璀璨,人们的交谈、欢笑声掺杂着街边商家的吆喝声,热闹至极。大人们宠溺的看着孩童一手拖着兔子灯,一手吃着街边的零食,尽呈一片幸福美满之景,无尽的暖意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让这一个漫漫长夜变得美好而又短暂,唯有照片留住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赏花灯的由来传说来自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当时的皇帝信仰佛教,恰逢蔡中薜姆鸱ü槔矗称每年正月十五时,印度摩喝陀国众僧云集,瞻仰迎佛舍利,观赏花灯,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明帝听之,为弘扬佛法,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在寺院宫中“燃灯供佛”,所有人都得挂灯祈福。经过了岁月的流逝,自然而然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赏花灯这一民间习俗经过了岁月的蹉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花灯的璀璨似万千繁星般聚集在豫园,一盏盏花灯宛如人们一个个盛开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驱赶了冬日的寒冷,温暖了人们的内心,似灯塔般照亮了前进的路途,指引了通往幸福的方向。愿将这一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发扬光大,继承真正的中华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2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又隆重,我们家乡的春节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除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我高兴极了。

除夕这天,我们早早地回了老家。爷爷已经在大门上贴好了红红的春联,房子立刻显得气派又新鲜!奶奶和妈妈要准备年夜饭。爸爸和我就把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确保窗明几净,喜气洋洋。

今天晚上我们要吃两顿饭,第一顿大约在下午六七点钟,食物是发面饽饽、米饭,菜是白菜、豆腐和粉条煮在一起,分别代表百财、兜福、长久之意。妈妈说这一顿是隔夜饭,吃完这顿饭就表示20xx年正式过去了。第二顿饭在半夜11点到12点之间,也就是年夜饭,预示着20xx虎年的真正到来。家家都要吃水饺,并且桌子上还要多放一两碗,表示人丁兴旺。元宝形的水饺,意味着新年发财,挣更多金元宝。年夜饭里的菜肴就比较多啦,但一定少不了一道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除夕夜除了吃水饺,还要守岁。到了晚上,我兴奋得一点都睡不着觉。于是我便和大人们一起守岁。为什么要守岁呢?相传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好吃肉,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人它通通都吃。寒冬腊月,每隔三五天,这个怪物就会吃一个人。所以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除夕晚上是大凶之日,大人们不睡觉只在屋里守着老人和孩子。由于人们不知道能否活到明天,因此家家户户还会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后来,有一个仙风道骨的白须老人告诉大伙,年这种兽怕红、怕光、怕响,于是家家贴红纸,挂灯笼,放爆竹,这才赶走了年兽。至于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则一年又一年地传承了下来。

元宵节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一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这天,明月当空,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正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元宵的外皮是白的,用糯米做成。馅儿有多种:常见的是芝麻馅和花生馅,水果馅的也有,味道各异。我最喜欢吃芝麻馅的,含住白色软糯的外皮,轻轻一咬就淌出了黑色的馅,又香又甜,让人禁不住想吃了一碗再吃一碗。

吃完元宵,人们就出门去看街上的花灯。灯的色彩各异:有红的,有绿的,有蓝的;形状也繁多:大的圆球灯拴一根挂满小彩灯的线,便飘到空中;小的方形灯贴着红红的喜庆图案,吊在一根小棒上,适合提在手里。在众多的花灯之中,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花灯,它的主体是一个中国结,周围有黄色的丝带围绕,其他地方多为绿色。远远望去,这个大花灯闪耀着绚丽多彩的光芒,美丽极了。

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除夕放花炮的习俗正在渐渐消除,人们也更愿意用各式各样的彩灯来表达喜悦的气氛。愿这些喜庆、美好的风俗一代代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乡音,不同地方的生活,不同的习俗。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东北的风俗习惯。

都说“北方人爱吃饺子”,东北自然也不例外。常常吃着美味可口的水饺,但你可知这一块小小的水饺,包起来可是费工夫呢。

包饺子,首先要把面揉好。我对这个可是不在行,要么就是水放得太多,或者就是面粉撒得太多。即便你误打误撞和好面了,粘在你手上的湿面、洒在你衣服上的面粉和卡在你头发上的小面块儿也足够你清理二十分钟。

下面就到了一个饺子的“精髓”——饺子馅儿。听奶奶说,饺子有韭菜鸡蛋馅儿的,胡萝卜羊肉馅儿的,青椒牛肉馅儿的……不同的味道,各有其特色与美味,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猪肉大葱”馅儿。

首先,我先将猪肉剁碎,这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功夫;家门口的那些饭店里的“剁馅儿师傅”如何拾掇得又快又细腻,真不知道人家是熟能生巧还是有什么独家秘诀呢?

剁好了馅儿,接下来就是拌饺子馅儿。先将葱花和蒜沫撒进肉馅中,再用筷子顺时针迅速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还要相继倒入用葱、姜、蒜炒好的油和鲜酱油,盐也不得不谨慎地洒入。实不相瞒,我在进行这项 ……此处隐藏10344个字……,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过年过节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过节方式,一般这种过年过节的方式,就被叫作风俗。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俗,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吧。

第一个风俗,我就介绍冬至时候吃饺子。我们这里每到冬至,一家人必须要吃一锅饺子。记得那一年冬至,空气中又弥漫着饺子的香味。

“快来,饺子好了!”奶奶一边把一大盘饺子端上桌,一边喊着。那些饺子一个个都是半圆形,圆鼓鼓的肚子,冒着热气。我和妹妹听到奶奶的话,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妹妹看着盘子里白花花的饺子,如同饿了几天的老虎看见了猎物,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妹妹,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只小馋猫,哪一年没你吃的!”不光妹妹馋,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哪一个不是馋得都回家了。风俗就像一块磁铁,可以让家人团聚。

第二个风俗,我就说说贴春联吧。大年三十这天,妈妈拿出准备已久的对联,让爸爸贴在门口。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春联打开,手指轻轻柔柔,似乎生怕把对联弄疼了,并拿出胶水,爸爸可是贴春联的“老师傅”了,三两下就贴好了。我和妈妈看了看,嗯,很正。随后我们就一边拍手,一边念起来:“富贵平安好运来,吉祥如意福星到。横批:五福临门。”对联,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我最后要说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最精彩的就是赛龙舟了。“咚咚锵,咚咚锵……”我在家里听到了阵阵锣鼓声和呐喊声,我跑出去一看,仙下河边围满了人。

我挤了进去,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比赛要开始了。随着裁判的一声“开始!”三艘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嗖”地飞了出去。一开始,红色的龙舟占了上风,一艘金色的龙舟紧随其后。不一会儿,金色的龙舟就追上来了,它要和红色的龙舟一决高下。只见金色龙舟的鼓手打鼓的节奏越来越快,水手们的划桨动作也越来越快,上一步铲起的浪花还没落下,下一步的浪花就跃起来了。就在他们要穿过终点线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但只看到一片扬起的水花。这一秒过了很久,最后,还是金色龙舟更胜一筹。现场响起了呐喊声,欢呼声,金色龙舟的队员一个个把笑容挂在了脸上,笑开了花。他们有的人一蹦三尺高,有的人吹着口哨,有的人不停地打着飞吻,还有的人不停地向观众挥手,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种你追我赶、绝不认输的劲头,不就是我们仙桃人的拼搏精神吗?风俗让我们团结,让我们有了拼搏精神,让我们有了勇争第一的气魄。

风俗是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不同的风俗民情。这些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那儿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天空微明,便听得一声声鞭炮炸裂声,似无理取闹的小孩儿在哭嚎,这时起,春节便拉开了序幕,不比别处热闹,显得分外严肃、郑重。

在万物昏睡之时,这个村苏醒了,大妈大伯赶紧去集市买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爷爷换上干净的衣物,拿着木鼓与鼓棒,二妈穿梭于厨房之中,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习惯赖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叽叽喳喳聊着天,三间平房,顿时充满了人气儿和柔光,忙碌而充实。

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鸡鸣,越过草垛。我们才来到太爷爷的坟前。坟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迹,放着几束花捧,在这片枯草地上显得格外显眼。亲戚们围坐一团,看坟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巨大的声响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发痛。鞭炮声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时候。爷爷敲着木鼓,亲戚们依次跪地磕头。包括我在内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我们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开,在田野上撒欢儿的跑。而最重视的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认真与崇敬。他们对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见一见住在附近的亲人,我最害怕这样的时刻。亲戚总是热情款待,边吃边聊,而我却也接不上话,又不好干坐着,浑浑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这个时刻最想听到的就是“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吃饭了。”

真到了饭点,那才是有热闹的感觉,爷爷家门口有个大院子,一到过年便摆满几十张大圆桌,桌桌坐满了人,这样隆重的吃饭方式通常是老人贺寿,闺女出嫁时才办的,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春节时刻也能整整齐齐地欢聚一堂。

这时候的菜都是用大锅炒的,比我的脸还要大上好几圈儿。这菜同福气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厨房打下手。二妈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炉边一起烤火取暖,一边听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冬中最暖的时刻。这个村,富了之后再回来时,这间小小的厨房便被设施齐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进厨房,只坐在门前发呆了。

每一张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几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们都喝上了酒,爷爷也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家常。孩子们则用啤酒杯装满饮料,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聊天。

下午时,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刻,看电视或玩游戏或是满堂的疯跑。没人会在今天的玩闹中挨骂。

随着太阳的落下,村中安静下来,没睡的人们仍然叽喳的聊着天,寒风在夜晚肆虐,人们再次醒来时又是一片寂静,春节,带来了团圆,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